1、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在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焊接铜管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现代化铜管生产企业与大量手工作坊式的铜管小生产作坊并存,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如同天壤之间。这样不仅无法形成行业整体竞争优越性,而且导致恶性竞争加剧,市场秩序等待维护,已经形成规模优越性的企业被迫与手工作坊在相同的市场上展开竞争。有许多明文规定 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在实际中仍然运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2、国产铜管的 竞争力尚待加强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铜管生产大国,但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尚不具备大批量进人 市场的能力,在 市场上影响力比较弱。虽然2002年我国铜管净 量仅为0.86万t,比上年减少了2.14万t,降低了76.43%,可依然是一个铜管净 国。但是,这已经初步地表明,目前我国铜管生产正在逐步扭转、缩小进出口的差距,积极地参与 市场的竞争。
3、技术 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国铜管生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不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造了一些 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了技术装备的水平,而且还 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铜管新产品。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铜管生产企业的技术 能力与发达 铜管生产企业之间还有 的差距,一些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仍在使用,自主 的上引法铸轧管坯技术还不完善。我国铜管 的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等贸易方式,但主要以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方式为主,近几年随着国内消费企业直接参与 市场购买,贸易方式出现一些变化,一般贸易与进料加工方式的比例在增加,而来料加工与保税仓库进出境等方式的比例在减少。1998年,一般贸易方式占48.7%,进料加工占32%;到2001年,一般贸易上升到57.7%,进料加工方式上升到34.7%。
铜管出口的贸易方式近几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8年铜管出口以来料加工方式为主,占60.8%,一般贸易占15.9%,进料加工占12.9%,但到2001年铜管的出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占67.5%,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分别占17.3%和10.5%。这说明随着国内铜管生产能力的扩大,国内企业直接参与 市场竞争能力在不断加强。
铜管进出口国分析
我国黄铜管 国别来源相对较集中,主要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亚洲 和地区。2001年 铜管46452t,共来自35个 和地区, 量来源超过千吨以上的 和地区只有9个,其中从日本 量占整个 量的52%,从亚洲 和地区 量接近 总量的90%。与 相比,我国铜管出口去向相对较分散,2001年共出口18407t铜管,出口国和地区达到78个,出口量前三位是 、香港和我国台湾省,分别占 出口总量的23.2%,17.5%和11.7%,出口量达到500t以上的 和地区共有11个,其余出口量均在500t以下。
今后铜管外贸发展趋势
1) 关税下调,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铜管的比例将会增大。我国加人WTO后,铜管的 关税税率有 程度下降,纯铜管的关税由人世前的6%下降到人世后的4%,合金铜管由8.5%下降到7%, 关税下调后, 成本有较大下降,按目前价位考虑,每吨纯铜管的 成本约下降500-600元/t,因此,势必会扩大一般贸易形式的 量。
2)随着国内铜管产量的增加,出口量也将逐年增加。从目前国内铜管项目热潮中可以看出,今后国内铜管产量特别是空调管将大幅增加,尽管国内空调行业发展也很,对铜管的需求也有相应的增长,但仍然会出现买方市场的格局,这就势必出现国内企业寻求 市场,扩大出口来满足产能的发挥,再加上国内铜管的生产企业在 市场上具有 的竞争力,因此,今后铜管的出口量会逐年增加。
3)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的出口量将增大。近几年国内铜管企业发展的势头呈现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以及个体企业发展很快,而且产品档次较高、体制比较灵活、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 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旦 市场营销渠道打通,这些企业出口量将会成倍增加。
4) 国的来源将由过去主要集中在亚洲 和地区扩大到世界各生产国。我国加人WTO以后,市场进一步放开,我国经济将会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将会提高,异型铜棒市场潜力巨大,这就吸引 和铜管企业关注我国市场,欧洲、美洲等发达地区将会利用各种机会渗透到我国市场,扩大其市场的份额,所以国内铜管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 加激烈。